来源:网络  作者:杨庆余

    又是一个外出秋游的日子,忻老师和同事们带着四、五年级的学生来到学校的活动基地——浏河。到达基地的当天晚上,忻老师别出心裁地让每个学生都写一封家书,并要求家长回信,回校后,要在班会上进行交流。

    这个晚上可热闹了,学生们有的争论着该写些什么内容,有的要强行去看别人写的内容,还有的不断地去请教老师,弄得老师们也是跑东跑西忙个不亦乐乎。总算家书都写好了。老师们将预先准备好的、印有学校名称和地址的信封发给大家。第二天,这些家书不被任何修改地寄了出去。

    可想而知,第二周的班会课是多么有趣。许多家长都感到既突然又高兴,因为孩子居然给自己写信了。但是,家长们也有许多抱怨和批评:有的信写得散乱无章,让人看不懂;有的信错字连篇;有的信封没写邮编,迟到了多日才收到……还有不少家长没写来回信,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有收到信,那些信要么是地址写得不详,要么干脆写错,都被退回学校了。而且不少学生还无法将自己的“杰作”认领回来,他们干脆连收件人的姓名都没写!

    这下,忻老师和她的同事们陷入了深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不是已经学习过应用文写作了吗?是他们掌握的词汇还不够?还是他们不理解什么是写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深思中,讨论中,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可能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因为我们是用格式化的方法来教孩子学习,他们的学习脱离了现实的情境。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了。

    几天后,忻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模拟现实的活动:在一次探险活动中,你的船被海浪掀翻了,你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正面临着生存的危险。这时,你手上正好有一个空的可乐瓶,还有一小张空白纸条和一个铅笔头。现在,你有可能利用这些工具,将你的求救信息,通过大海漂流的方式,传递给你想传递的人,让对方读懂你的意思,了解你的处境,并知道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从而前来营救。

    游戏活动自然是学生喜爱的,结果呢?在15位“求助者”中,只有8位被“营救者”判别出了身份,而其余的则都没有获得成功。

    于是,忻老师组织大家来仔细地分析这些没有获得成功的求助信,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引导大家讨论,这样的信件,要能准确地到达“营救者”手上,并能让“营救者”明白是谁写的,写了什么要求,必须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素材提供:上海市一师附小鲁慧茹王建芬)

    

    讲述人的话: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素养。这样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了格式化的痕迹,没有了说教的现象,没有了繁缛的背诵。有的是学生的探索与尝试,有的是学生的反思与建构。 (■文/杨庆余 图/天呈)


·上一篇文章:班主任工作中的五心
·下一篇文章:教学语言十戒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jiaoshi/08611124441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