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力教育智库  作者:向楠

 

  本报记者 向楠《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26日07版)

  任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当前的人流低龄化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在谈论未婚青少年人流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将话题引向青少年性教育。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一线性教育工作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任苇。她从一名实践者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青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持续上升,低龄化问题尤为严重。许多人将这一问题归因于我国性教育的失败。对此,您怎么看?

  任苇: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的上升,只是性教育缺失的严重恶果之一,而非全部。要看到,不光是有人工流产经历的青少年,我们目前各个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几乎都没能接受到很好的性教育。

  中国青年报:简单来说,您眼中的性教育是什么?

  任苇:从“性”的结构看,左边是“竖心”,右边是“生”,说明“性”是“由心而生”的一股能量。这就决定了性教育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终其一生都需要进行的教育。

  目前,性教育领域有十大经典问题:我是谁?(自我接纳教育);我接纳自己作为男性/女性的存在吗?(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我与谁发生性行为?(性取向的教育);性行为会必然增加爱情的浓度吗?(性与爱的关系教育);性和吃饭睡觉一样,有了欲望就要立刻满足吗?(性观念、性态度的教育);虽然我具备了发生性行为的生理条件,但我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性观念的教育);如果我感觉和男/女友的关系不安全,我会增加性行为的频率吗?(性行为和性心理);如果熟人或长辈触摸我的私人部位,我该怎么办?(性骚扰和性侵犯的预防);我懂得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吗?(安全性防护教育);我能够承担发生性行为之后的一系列结果吗?(性行为反思)。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苇:有这样一组数字:我国每年1400万19岁以下女性的分娩中,绝大多数为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中,未婚女孩约占50%,最年轻只有12岁。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始,大学生因为比较普遍的婚前性行为及较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而成为新增的艾滋病高危、易感和高发人群之一。我国每年新染艾滋病的人中,约一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我的教学和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遇到过太多大学生甚至是海归留学生性教育缺失的案例。有一位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女硕士,因为崩漏(大出血)数月而致严重贫血前来咨询。我发现,出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直不采取安全的避孕措施,只依靠安全期避孕或者性行为后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方式。由于她不知道紧急避孕药一年最多只能服用两次,且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措施,结果一年内服用了4次,导致大出血。可见,性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因为他们拥有高学历而改变。

  中国青年报:我们当前的青少年性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任苇:直到现在,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认为,只要一提性教育,就是默许或者怂恿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他们认为,对于青少年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应该避而不谈,或者让青少年自我探寻和成长。

  我不知道这样奇怪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从我的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认识一名女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跟男友感情甚笃,直到大四毕业结婚。她是我目前调研中极少遇到的,跟男友恋爱时间长、感情好,却从未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分析其原因,我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母(一个是妇产科医生,一个是心理医生)对她进行了非常正确、细致的性教育。可见,性教育是让青少年主动思考、自我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刺激了青少年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正确的性教育,不但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还改变了青少年的性态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了他们的性行为。

  此外,在我们当前的性教育中,一些家长和老师放弃了性教育的主战场,导致青少年只能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其中最快捷的就是网络。但众所周知,网络上有大量偏颇、误导甚至色情的内容。青少年以这样的信息作为性教育的主要来源,恰恰为以后的恶果埋下了伏笔。我至今记得一名学生说过的一句话——“大学男生的性教育都是经由成人电影完成的”。这能看出,在性教育问题上,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是多么缺位!

  中国青年报:社会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作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大学老师,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吧?

  任苇:我曾与许多从事性教育的老师交流过,大家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压力。有很多好友劝我:“发学术论文时多发心理类的论文,性教育这类的就别发了,免得被人视为‘不务正业’。”这些都显示出,社会大众对性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

  中国青年报:在性教育问题上,许多人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在性教育的具体操作层面,您有什么建议?

  任苇:在加强性教育方面,需要做的太多太多。但有一点必须首先明确,那就是性教育的第一战场应该是家庭,而非学校或者社会。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比如成人在观看有情色内容的电影时,是愿意在电影院一群人一起看,还是愿意在家里等私密空间看?答案显然是后者。性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也是同样的逻辑。

  所以说,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上,家长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学校扮演的是助教的角色,社会承担着督导的角色。三者各司其职,互为补充。

  (原标题:一些家长老师放弃了性教育主战场)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重复流产的情况尤为严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玉坤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

今年26岁的赵蕾两年前辞掉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结婚。婚后她一直在尝试怀孕,可肚子始终没动静。到医院检查后,赵蕾被告知,她的双侧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对于阻塞的原因,医生判断是流产所致。

在北京打工时,赵蕾曾经交往过一个男朋友。因为没有做好避孕措施,她意外怀孕。赵蕾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自己怀孕时,她既害怕又着急。考虑到经济实力有限,他们最终决定放弃这个孩子。为了不撞见熟人,赵蕾特地坐地铁跑到离单位和居住地很远的医院做流产。

目前,赵蕾正为了治疗不孕四处求医。回想起流产经历,赵蕾说:“那种疼痛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赵蕾的经历让人唏嘘。但更让人不安的是,赵蕾的悲剧,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女性甚至是花季少女身上。

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低龄化问题突出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这还不包括药物流产和在未注册私人诊所做的人工流产数字。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人口基金曾委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政策发展研究”项目。调研结果显示,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

在人工流产问题上,重复流产的情况尤为严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7月,该院病人的重复人工流产(两次及以上人工流产)率为46.62%,短短半年时间内再次人工流产率近2%。

更让人担忧的是,人工流产问题已经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总数中,25岁以下的女性约占一半以上。大学生甚至成为人工流产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人工流产存在巨大风险。为何人流低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赵蕾看来,当下随处可见的“无痛人流”广告,让年轻人越来越不拿流产当回事。3分钟完毕、安全、便宜、不影响工作等噱头,让不少女孩“勇敢”地走上了手术台。

赵蕾说,流产之后,由于没有做好护理工作,她曾出血很久,曾经十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后来听一位亲戚说,自己曾流产过两次,之后还成功怀孕,所以又放下心来,没有按医生嘱咐回医院复查,没能尽早发现疾病。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

事实上,无痛人流并不意味着更安全,很多广告严重误导了青少年。北京武警总队第二医院一位妇科医生告诉记者,在麻醉状态下,患者只是对疼痛没有反应。人工流产可能带来子宫穿孔等问题,如果后期护理不当,一样会发生感染、输卵管阻塞等后遗症。

青少年性观念开放,但性安全知识不足

人流低龄化与当前青少年性行为的普遍以及性观念的开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22.4%曾有性行为。广东省一项调查显示,48%的大学生赞成“恋人间发生婚前性行为”。

北京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王宇告诉记者,每到双休日、黄金周、寒暑假,学校周围的旅馆、小旅店就顾客爆满。他宿舍中,一半以上男生都会在假日与女友开房。“曾经有一名舍友的女朋友意外怀孕,为了不让家里知道,他向我们这些同学借钱给女孩打胎”。

王宇说,当下,性在大学生,至少在男同学中,早已不是羞于启齿的话题,大家甚至经常拿来“调侃”。

然而,性行为的普遍以及性观念的开放,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性安全知识。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有性行为的未婚青少年中,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

上述调查还显示,仅有1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尽管超过95%的青少年表示听说过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特别是传播途径并不很清楚。此外,女性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要低于男性青少年。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在各种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4.3%。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存在很多健康隐患,受访的大学生中竟有16.96%的人曾患生殖类疾病,甚至有个别被确诊为艾滋病。

人流低龄化,根子在青少年性教育缺失

“毋庸置疑,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量上升,与我们当前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必然联系。”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随着网络及娱乐业等迅速发展,现在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王宇告诉记者,他和身边同学的性知识大多来自网络,或者直接说是黄色视频。“在男生中流传着很多黄色网站和视频的下载软件。而且偷摸看已经是过去时,一些男生宿舍经常集体‘欣赏’”。

与黄色信息在青少年群体中无孔不入的现状相比,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却一直处在尴尬境地,多年来都未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玉坤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迄今为止,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同目前提供的针对这个人群的信息、教育及医疗保健服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断裂。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吴尚纯曾表示,现在年轻人得到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有些不好的影响已经存在了,家长和学校应该正视这种情况,不应该掩耳盗铃。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小孩了解了多少信息,其实是他们沟通不够。

方刚指出,国际上通常有三种类型的性教育模式:第一种是守贞教育,目标是让青少年不发生婚外性行为;第二种是安全教育,目标是保证青少年安全;第三种是整合教育,把性教育视为青少年人生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们国家采用的性教育偏向于守贞教育,采取对青少年单纯禁止的方法,甚至禁止他们谈恋爱。实践证明,这样的性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会听你的。

方刚建议,在整合型性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倡导一种赋权型的性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充分掌握安全性知识,培养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最终让他们在性问题上具备理性的自我决策能力。

胡玉坤认为,提供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与年龄相适应的优质信息、教育和服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迫切需要整合性的政策。不仅要尽快制定出有关法律和政策,而且需要家庭、社区、医疗保健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真正为青少年提供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支持性环境。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家长课堂: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早晨叫孩子起床掌握这几个攻略
·下一篇文章:暑假孩子10大坏习惯排行榜:睡懒觉居首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xdjtjy/151272311417255.htm